據統計本港已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,常見徵狀包括失眠、情緒低落、心情煩躁等,也有不少港人都曾經出現類似的徵狀,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症患者呢?臨床上醫生最基本會評估病人是否有「功能失調」情況,例如「唔想做人」、「唔返工」,不再做平時會做、需要做的事等,如出現情緒大變、長期悶悶不樂,都是病情惡化徵兆。
抑鬱症患者只要定期食藥覆診,絕大部分都可以能痊癒,但部分病人如再遇上重大打擊、自行停藥則有機會惡化。如何察覺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,除了長期失眠及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和動力外,比較明顯是病人會在言語間透露尋死念頭,例如提到「唔想做人」、「做人無意思」等,而且會寫下遺言、遺書,默默地安排身後事,「例如將貓狗安排畀人照顧,將銀行卡、密碼交託畀家人等等」。除此以外,家人還可留意一個小細節:
「有一個很多人都會忽視的細節,就是抑鬱症患者,在家中突然『行唔安坐唔落』,不停在家中踱步『坐唔定』,而且表現得非常痛苦,這情況過往經常出現,反映他的病況可能已經很嚴重。」
如果出現多項以下的症狀,而持續超過一至兩星期,同時影響到正常生活,便可能患上抑鬱症:
「心情低落(認為自己無用、無希望及無價值)、對喜好失去興趣、易發脾氣、思覺失調(出現幻聽及妄想等)、充斥負面情緒、性格大轉變、不願與人溝通。」
朋友和家人往往因為未能察覺到身邊的抑鬱症患者而感到內疚,其實可透過以下4大層面去判斷身邊人是否患上抑鬱症:
睡眠:睡眠質素欠佳,出現失眠、發惡夢及入睡困難(躺到床上超過30分鐘仍沒法順利入睡),令情緒變差;
味覺變差:吃不出食物味道,又或是突然愛吃甜食;
長期便秘:腸胃出現異常情況,如長期便秘;
失去興趣: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,如一直盯著手機但沒有專注。
當發現抑鬱症患者面對情緒起伏時,很多時家人、朋友往往想要伸出援手,都會不斷說鼓勵話,但是部分說話或會帶來反效果,很多時家人在勸慰時會對病人說「堅強啲」、「放鬆啲」、「好小事」,然而這些指導性、批判性說話,反而有機會病人情緒更差,「有些病人會覺得『咁小事我都應付唔到,即係我更加無用』。」此時親友應「以耳代口」充當聆聽者,聆聽是給予回饋的最佳方法,讓其舒發情感與宣洩負能量,同時聆聽過程中不應給予意見,也不要給壓力他們要立刻好轉,只要將心比心的去了解病人內心感受,並表示理解和體諒,對患者就有一定的幫助。
3大抑鬱症高危族群:
有家族遺傳:抑鬱症有家族遺傳的傾向,如基因遺傳或家族中曾有精神疾病病史,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。
有童年陰影:環境因素是誘發抑鬱症的主要原因,如從小被自己的父母否定,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狀;童年時期若曾遭受心理創傷,會增加成年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。
自我形象低落:經常缺乏自信或有強烈的負面自我概念,很容易跌入不斷自我批評的漩渦中,例如當紅明星若對網上言論非常敏感,容易因一個眼神或言語受影響。
對於避免患上抑鬱症及令抑鬱惡化,有以下建議:
持續做運動;
良好的社交活動;
避免進食增加憂鬱風險的高卡、垃圾食物;
不要以吸煙、飲酒、濫用藥物抒壓;
多曬太陽及進行戶外活動。